上個星期日師大繪本演說課,主題是「繪本中的情緒教育」。演講者是葛惠老師。葛惠老師是連鎖安親班的執行長,在幼教界頗負盛名。此外,她也是救國團的張老師出身。故她是從幼兒教育與心裡分析的角度來剖析繪本。
關於繪本對於幼兒的影響力,我直覺地認為故事有助於兒童語言的發展,價值信念的傳遞以及品格的建立。而情緒的影響是我未曾思考過的。葛惠老師認為「在生活中,可以與孩子透過故事的討論,幫助孩子建構自我概念,瞭解自己的情緒、學習分享,有助於孩子的人際發展。」「當孩子有負面的情緒出現時,應該先嘗試瞭解孩子情緒的意義,幫助他辨識情緒,並協助他恰當得處理情緒。」
我們幾乎時時都外在的各種因素而引發不同的情緒,情緒常常影響我們的態度與行為,進而影響人際關係。近兩歲半的Rosie已經漸漸可以溝通,但也開始有自己的主見。也常常因為一點小事不順她意,而她無法改變,她就變得很grumpy。好在她的情緒來得快,去得也快,只要轉移她的注意力,她也一下就忘記了。這是這個年齡小孩的特質。但是,當她漸漸長大以後,他應該要學會穩定自己的情緒來面對問題,而非對著無法改變的瑣事生氣。穩定的情緒能夠讓人清楚地面對問題,解決問題。這個特質對於個人的未來發展相當重要。
葛惠老師分享了幾本關於「情緒教育」的繪本。第一本是「沒有人喜歡我」(Nobody likes me)。這本書可愛的地方在於它栩栩如生的插畫。不用看文字(其實是因為投影的文字看不清楚),從插畫中動物的眼神,就可以瞭解每一個動物的不同的情緒。更進一步猜出來劇情的轉折。
第二本是「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」。三隻小豬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。而本書顛覆了傳統的故事內容,從大野狼角度來看這件事。大野狼破壞小豬的房子其實是意外,而吃掉小豬則是天性使然。從大野狼的獨白才發現他的無辜。其實很多事情往往不能只看一個面向,不是嗎?
剛被媽媽剪了一很醜的瀏海的「大頭妹」心情沮喪極了。結果姊姊幫她想了一個辦法。讓她開始喜歡這個髮型。除了瞭解情緒背後的想法之外。當現狀無法改變時,不如運用小小的巧思來轉變心情。
幼兒不宜給予可憐或生死相關的故事,容易引發焦慮等負面的情緒。給予太多品格教育的繪本也容易流於過渡的說教。這時給予孩子面對與處理情緒相關的繪本,更有助於他們的人格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