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去上東西圖書所舉辦的師訓。一共有三堂課:幼兒閱讀教學、當英語故事成為教學主角與Yoga in the Classroom。第三堂課是在課堂上要實際做瑜珈動作,對於懷孕六個月的我來說不太方便,所以我先行離開。前面兩堂課對我來說可以說是獲益良多,故在此分享上課後的心得。幼兒閱讀教學(謝靜惠)
這堂課主要在介紹Phonics教學,而講師本身即是東西圖書Phonics Kids的作者。其實我從1997年甫進入兒童美語教學的領域,首先就是受訓成為一個Phonics老師。因此我對於Phonics的課程與教學技巧可說是非常熟悉。
然而,幼兒與兒童的教學法可以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。隨著近幾年來開始學英文的年齡不斷的下降,過去我用來教大小孩的教學方式開始遇到一些困境,我也開始思考該如何教比較小的小孩Phonics。
再者,我也認為,Phonics的學習適合已有一些字彙基礎的孩童。已有基本字彙的孩子,可以輕鬆地將發音規則印證在已知的字彙上,所以孩子會比較有信心去念相似的字。對於完全沒有字彙基礎的孩童而言,無異是讓他死記一些規則。所以當主題是有關於幼兒的Phonics教學時,特別引發我的興趣(當然也包括質疑)。
在上完課之後,我有一些心得:
第一、 Pre-K時期應給予幼兒的能力
幼美老師老師常常會發現,有些小孩一教就會唸,有些小孩教很久就是發不出老師所要的聲音。這其實與老師無關,而是家長的責任。(聽到這裡,我顫抖了一下。)這時候要奠定的的基礎包括basic concepts(顏色、形狀、簡單的形容詞、動作) 與basic vocabulary(生活上的基本字彙)。當然家長不用像考試一樣每一個都要讓孩子熟記。只要讓孩子聽過,有留下有印象,當他在聽老師介紹時,他就很容易pick up。
第二、 Pre-K 時期強調Listen input
在上幼稚園之前讓孩子多接受語音上的刺激。Listening input is magic. 有時英文童謠CD當作玩積木時的背景音樂都可以。這個階段不是要孩子懂得多少或記得多少,而是讓語音很自然地進入它的腦海中。
我之前的文章懷疑放CD的功效。我的角度是從短期的效果來看,他不會記得多少內容。然而,我所忽略的是語音帶來的刺激可能是潛在的,其效能並非是立竿見影的。
當英語故事成為教學主角(黃又青)
黃老師的課給我很大的震撼,讓我發現我教孩子的觀念是錯誤的。我總是很自然地用教兒童的方式來教Rosie。希望他多記得一些字彙,而且還更進一步地替她反覆練習。三不五時就問她:「毛毛蟲叫什麼?棒棒糖叫什麼?」因為我相信Practice makes perfect.
黃老師從baby學母語的角度出發,帶出母語學習的歷程:聽、愛、猜、修、懂、用。所有的小孩都是從聽開始,接著會喜歡聽人說話。後來開始猜測意思。當媽媽跟他說:「爸爸回來了!」他可能會猜測這句話的意思是「鑰匙開門的聲音」、「門開了」,或者「你看看」。接著多聽幾次,加上爸爸跟她說:「叫爸爸!」等等,他才會漸漸歸納出「爸爸」的意思,進而瞭解「爸爸回來了」的意思。經過不斷的「猜測」與「修正」,他才會漸漸懂得大人說的話。最後才會使用語言。所以人類大多在一歲以後才會講話,一歲以前,他都是在聽、在猜。老師的比喻是:「在會運用語言之前,應該要有大量的存款。」
如同baby在學語言一樣,念故事給孩子,小孩無須瞭解故事中的每一個字詞,他依然可以從圖片、說故事者的語氣中來瞭解故事。故事是自然、輕鬆地給,不在意他懂了沒,也不要考他故事的內容。
我說故事的時候總是擔心Rosie不懂,所以每一句都翻譯成中文。總是中文說一次,英文說一次。我以為相互對照之下,她會比較容易理解。這樣小孩就失去了猜測與修正的機會。換句話說,就是失去了「思考」的機會。
但是,並不是完全不能說中文。如果真的有必要時,盡量整句翻譯,不要逐字翻譯。而閱讀後的延伸活動則以全中文進行。不論是讓孩子發表意見,或者做craft都要中文進行,否則會讓孩子失去興趣。
這堂課讓我釐清「說故事」與「教學」的態度應該是截然不同的。我過去總是以美語教學的態度在講故事,希望他能從故事中學到單字。聽完這堂課,我覺得自己像個「揠苗助長」農夫。幸好Rosie還沒有對聽故事失去興趣,現在修正應該還來得及。